记忆深处的老灶台

时间: 2024-07-22   作者: 九满   浏览量:

 儿时的记忆,几乎都离不开这老灶台。

在灶台前煮饭做菜,是母亲最幸福的时光,也是母亲施展厨艺的舞台。她在袅袅炊烟和氤氲的热气中养大了一个又一个孩子。

白天,母亲在房前屋后忙碌。她时而提着木桶、竹篮到门前那条清浅的小沟里去浣洗;时而又拎着热气腾腾的猪食往猪圈里奔走。母亲身形娇小,这让她的步态显得细碎而轻快,就像一阵风。我的童年,我的喜怒哀乐,就被这阵风牵引着、晃悠着。

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母亲围着灶台用她那灵巧的双手,奏响锅碗瓢盆,吟唱油盐柴米。从艰难里熬煎出营养,把贫困蒸煮出滋味,将辛酸烹调出香甜,用节俭清炖出甘鲜。将普通平常的瓜果蔬菜、五谷杂粮调进岁月的色彩,融入时光的味道,让原本清贫的日子,演绎得充满诗情画意。

母亲坐在灶台前烧火。棉花杆放进去,再抓一把稻草引火。擦亮火柴,放在稻草下,火苗呼地一下蹿起来,伴着棉花杆的噼啪声,火势很快就旺了。火苗被空气的吸力往灶台后方吸,时而回旋,时而跳跃,变幻着不同的形状。

母亲熟练地从盆里舀起一勺油倒进锅里,锅里立马响起嗞嗞声,油花四溅。一篮瓜菜倒下去,制造着雾气腾腾的气象,母亲不停地翻炒,满屋子腾起引人垂涎的香气。炒上一会,又匆匆来到灶膛前,看看柴火燃烧的样子,偶尔添上几段柴火。灶台做什么美食,灶膛该有怎样的火势,母亲拿捏的相当精准,从来不会出现干锅或者火烧眉毛的险情。

兴趣来时,我也会帮母亲打一会下手。我最喜欢的是把稻草直接放进去,还有清脆的噼啪声。但母亲说要想火旺,还得硬柴。我烧的火,母亲是看不上的,她说我跟不上她的趟,有时还忍不住抢过火钳,在灶膛里左拨右弄,火果真旺了。她说,烧火跟做人的道理一样,柴塞得太满,不留空挡,火怎么烧得起来!人没有心眼,只晓得强横蛮干,啥事能做好?

 开饭了。揭开锅盖,米饭的热气,菜蔬的清香,弥漫在屋子里,幸福便次第涌上来。一家人围着饭桌吃饭。盛一碗热气腾腾的喷香米饭,夹几段又香又下饭的咸菜,添一勺香气四溢的腊八豆,一顿狼吞虎咽,粗茶淡饭也吃得津津有味。母亲是用心来吃的,她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,围着灶台洗、清、叠,等到我们风卷残云、杯盘狼藉后才随便吃一点。直到现在,每当我想起母亲背对着我们吃剩菜剩饭的背影,我的心就会痛,我的泪就会流。

那时候,家里虽然拮据,但心灵手巧的母亲却像个魔术师,而灶台就是她的魔盒,水煮鱼,豆豉炆南瓜,甜酒,面条,花样不断翻新。在母亲勤劳的双手下,通过灶台将源源不断的美味佳肴呈现在我们面前,暖暖的亲情便通过饭菜温暖了她的儿女们。有时候,她也会变戏法似的从灶膛里拿出一块烤好的结着金黄壳子的糍粑,一撕两半,塞给我和五哥,我迫不及待地咬一口,热乎乎、香喷喷、软糯糯,好吃得不要不要的,我三下两下吞了,又去抢五哥手里的,大多时候,五哥都会再撕一小块递给我,哥嫂们则会笑话我是好吃佬,而我则不管不顾,在哄笑声中抢过糍粑飞快地塞进嘴里,把厚脸皮做到底。

后来,我也像在屋檐下成长的鸟雀,飞出去谋生、筑巢。母亲仍旧守护在灶台旁,抚摸着灶台、锅盖,回想我在她身边时的快乐与喧嚣,眼里有了晶莹的泪光;多少次她独自站在古老的长堤上,看着袅袅的炊烟入神,也一次次倚在门框上,把我回家的路望穿:离巢的鸟啊,你何时飞回故乡,回到娘的身边……

而此时的我,走在故乡的小路上,眺望着炊烟下的村庄,循着那缕缕炊烟,沿着那蜿蜒的沙土路,推开老家熟稔的大门。一声:“妈,我回来了!”那一刻,母亲脸上的每一道褶皱间便迅速充满了温馨的笑意。随后,她幸福地刷锅、点火、烧灶,忙得不亦乐乎。把我喜欢吃的食物都拿出来,有些食物分明是母亲提前准备了很久,一直等着她挂念的小儿子回来。

我站在灶台边,手暖暖的,脸暖暖的,时不时和母亲拉两句家常,心也是暖暖的。看着炽热而又稳健的火焰,我内心渴望回家的躁动得以释然。那种渴望,像燃烧的火焰一样,在灶台里盛放,土灶仿佛有一种魔力,将我的这份思乡之情恰到好处地控制在热烈的胸腔里,而不会打破这种限度。当灶膛里的火苗窜起,腾腾的热气与烟雾从母亲那写满沧桑的面颊拂过。不知是激动还是烟熏的缘故,我看到母亲的眼圈有些发红,浑浊的眼里涌出了泪滴。

多少年来,这一窜一窜的烟火,犹如母亲生命里岁月的光华在闪烁,像布满了天空的明星一样,映亮了我的人生,点燃了我生命中滚滚热烫的拳拳之心,牵引着我思乡的脚步,滋润着我一次又一次地迈向回家之路。

展开剩余(
短文学微信号:mw748219

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?

已有 人点赞

上一篇: 小路上的月光
下一篇: 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
最新美文
栏目导航
散文随笔优美散文抒情散文爱情散文经典散文伤感散文新春散文